山东银行诈骗案追踪:如何避免被“套路贷”骗局
最近,山东银行诈骗案引发了广泛关注。据报道,一些犯罪分子先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假借投资、贷款等名义诱骗受害人,接着通过虚构虚假的他人身份,利用山东银行某分行某业务员透露业务细节,实施所谓“套路贷”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,让不少人家破人亡。
遗憾的是,此类事件并非个案,类似的骗局还在不断出现。本文旨在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全面的防骗信息,让您避免受到骗局的侵害。
第一章:区分“套路贷”和正常贷款
首先,我们需要区分“套路贷”和正常贷款。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按照银行规定,提交真实证件和财务材料,经过银行审核后取得的贷款。而“套路贷”是指借款人通过虚假材料和手段骗取银行贷款,最终逃避偿还贷款的行为。
警惕“套路贷”的风险,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1. 注意不法分子的借贷方式和利息收费
不法分子的借贷方式通常有两种:一种是提高借款利率,比如标榜“无抵押、无担保、快速审批”等方式,吸引困难群众,最终骗取贷款第七个月开始高额利息;另一种是以虚假投资或理财项目为诱饵,要求借款人贷款并将贷款用于投资或理财。
2. 了解银行贷款申请流程
每家银行的贷款审批流程略有不同,但一般都将申请人的资信情况作为首要考虑因素。银行通常会检查借款人的信用记录,收入状况,还贷能力,还有还款规律等。如发现借款人有负面记录和过度负债等情况,银行就会驳回其贷款申请。
3. 留意关于银行派驻人员的信息
一些不法分子,善于在社交平台上冒充银行派驻人员,通过发朋友圈、微博等发布虚假信息,然后以银行借贷为名,极易诱骗群众。因此,针对此类骗局,我们需要保持警惕,只需关注银行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,才能避免被骗。
第二章:预防“套路贷”,如何保护自己
我们提醒广大市民,要保持警惕、学会自我保护,避免上当受骗。
1. 明确受托人以及资金用途
对于有特殊贷款需求的受托人,在选择朋友、亲戚或者机构为其提供贷款的情况下,应该注重协议书、欠据等书面文件的签订。如果受托人没有在签约文件上确认借款的真实用途,以及利息和偿还期限等相关条款,借款人不应轻信任何承诺,凡是没有合法文件或合同,都不应贸然借钱。
2. 谨慎信任陌生人
很多骗局都是通过陌生人的口耳之传来诈骗的,所以请大家要警惕此类情况。如果您接到来自不明身份的人提供投资或者理财业务的信息,首先应当进行甄别,如果对方不愿透露身份和其他相关信息,建议立即拒绝并告知银行。
3. 注意银行恶意互联网活动
借鉴山东银行这起事情的教训,银行应当加强安全检查和保密措施,做好管理。更何况,银行必须加强对于内部泄密行为的监管,确保员工知晓公司的安全政策,并且严格执行所有安全规定。在此基础上,防范僵尸网络、恶意互联网等信息安全威胁,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服务。
总之,潜在的“套路贷”骗局在金融殷切需要的时候,借此来控制大众的私人经济活动。不予配合即可更好地微笑防御,如果遭遇已经受损或好恶不同的“客户贷款催收”,维权意识强化后即可通过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。